今天介紹一下奧地利的名菜 Schnitzel,雖然說是奧地利的名產,但是在德國的普遍度非常高,已經是家家戶戶都會做的一道家常菜了。德式的餐廳也常常會供應這道菜。
最傳統的版本應該是用小牛肉來半煎半炸,但是因為牛肉成本較高,所以出現了豬肉/魚肉/雞肉版本,還可以拿白花椰菜利用一樣的烹調方式來製作。這次我做的是豬肉版本,簡單的調味簡單的作法,但是非常好吃。德國人說吃起來跟他小時候在外面吃到的味道一模一樣呢!
從12世紀在君士坦丁堡就有把肉包裹在麵團裡拿去煎炸的食物紀錄, 而Schnitzel這個單字起源於Schnitzelein,意思是巴掌大的切片肉排。17世紀開始,在很多食譜書中都有對Schnizel的製作有所紀錄 。
在這邊就得先提到維也納炸肉排的製作方式:
肉類稍微用刀背剁鬆,或者用肉槌稍微捶打。灑上適量的鹽跟胡椒。準備三個盤子,依序放上麵粉/蛋液/麵包屑(乾糙的麵包打成粉,也可以用麵包粉)。平底鍋裡放入稍多量的油(通常是奶油或是豬油),開中大火,將肉兩面煎的金黃焦脆即可(邊煎邊把油淋在肉上)。食用前可以滴上一點檸檬汁,搭配新鮮蔬菜沙拉。
製作這道菜需要使用到麵包屑,起源於公元前,廚師為了利用吃剩的乾燥麵包而變化出來的。在15/16世紀在倫巴底地區,認為吃黃金有助於身體健康,所以把食物用金箔包裹起來食用,但是這也一半是想要炫耀自身的財富。隨著貿易的盛行,這股奢侈之風也傳入了威尼斯。為了禁止這種鋪張奢靡之風,1514年威尼斯政府禁止將金箔包裹在食物外面的吃法。
這時人們就尋找另一種途徑讓食物看起來金黃可口,於是也就有了今日這種作法。但這方法並非義大利人自己想出來的,而是兩良自西班牙人,而西班牙人又是從摩爾人那邊學來的。而這種將食物包裹在麵衣下面的製作方式則是起源於拜占庭帝國。
雖然從18世紀開始,人們就對將肉類包裹麵包粉的料理方式很熟悉,但是到了20世紀初才開始確立"維也納炸肉排"的概念。
1884年在一本波希米亞的食譜書中第一次提到"維也納肉排Wiener Schnitzel的名稱,維也納肉排也有許多別稱,例如„Kalbsschnitzel“, „Paniertes Schnitzel“或者 „Eingebröselte oder panirte Schnitzeln“
。
至於到底這道菜為何又從何變成奧地利的國菜,說法眾說紛紜。最有名的說法是奧地利軍事元帥約瑟夫·拉德茨基·馮·拉德茨1857年從義大利傳到奧地利,但這說法曾被別的歷史學家駁斥。不過事實在於,這道菜不管如何傳來,都已經在奧地利扎根成為世界著名的佳餚。
現在在德國的超市處處可以見到各種Schnitzel,從只需加熱的成品,到需要自己煎但已經裹好粉的半成品,再到切成適合製作Schnitzel大小的各式肉片,還有給懶人專用的炸粉(已經混合好鹽/蛋/麵包粉,只需要將生肉裹好粉直接下去煎炸就可以),種種跡象可以看出Schnitzel在德國的地位。當然我覺得因為這道菜可以快速完成,成品美觀又不容易失敗,的確是很適合家庭烹飪,對於時常需要下廚的德國人來說是很不錯的選擇。
我認為這道菜的優勢在於不是使用炸的方式,因為他肉扁,所以不像日式作法必須要用炸的(不然邊緣顏色不美觀),只需用量稍多的油煎就可以做的很好吃,對於煩惱處理廢油的主婦主夫來說省事許多。